如何修寂止
[以释迦牟尼佛为对境来修习寂止]
今天我们开示一下前行当中重要的修法——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对境来修习寂止。我们修法都是以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这样的三殊胜来修的,前行殊胜是皈依、发心,要好好地修,皈依、发心和我们经常讲的道理是一样的,不用重新再讲。
今天讲的正行是什么呢?以显宗来说是寂止和胜观,大乘显宗所有的修法都能包括在这两个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修法—> 寂止和胜观。但是胜观今天不讲,以后大家会闻思到胜观的内容。大家应该都知道,胜观是需要证悟空性来修得,所以是非常深奥的一个修法,这是后面的一个修法,以后有闻思的人再修胜观。
[怎么去修]
今天我们讲一下寂止怎么去修。说是寂止也可以,入定也可以,寂止或入定分有相入定和无相入定这两个,我们今天讲的是有相入定。有相入定是指有显现,首先我们心里要观想,再开始正行的时候是入定的,这个入定是有显现的。心里要怎么观想呢?观想也有很多种,但是这一次我们非常强调的是什么呢?要观想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毗卢七支坐都需要观想进来,然后再开始修。
为什么以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来修寂止呢?因为这是加持力非常大的一个重要修法。《三摩地王经》里面写道:“散步安坐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 又云: “身体宛若纯金色,世间怙主极庄严,何者之心专注此,菩萨彼者即入定。”《三摩地王经》写到了这两个四句,这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的前面小字里面讲到的。
第一个四句是什么意思呢?“散步安坐站立卧”,我们走路也好、坐下来也好、站着也好、床上卧一下也好,任何时候都可以。“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 “夏迦特巴”是藏语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如果心里记住、随念、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陀一定一刹那就来到这个人的面前安住,谁随念佛陀,佛陀就一定能安住在谁的面前,一直在的,真正在的,这是不虚的,而且赐予我们灌顶和加持。得到加持后,很多业障顿时就能消除掉的,所以加持力非常大的,这都是真实的,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因为现在的我们业障太深了,暂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本师现前,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一定在我们的面前安住的,这样观想是不用说的。心里记一下也好,在佛像面前供养一枝花也好等等,佛陀的加持铁钩已经抓住了你,哪里也跑不掉,再也不会离开解脱道,这个人会慢慢解脱成佛,以后是一定能解脱成佛的,佛陀的加持是非常大的,心里恭恭敬敬地记住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话,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发愿:谁观想我,这个人以后一定能解脱成佛,发过这样的愿。所以以释迦牟尼佛的愿力加持,我们现在心里这样观想释迦牟尼佛的话,以后一定能成佛的,这是不虚的。这是第一个四句的意思。
第二个四句的意思是什么呢?“身体宛若纯金色”,释迦牟尼佛的法体或以我们普通话来说是身体,释迦牟尼佛的身体是非常庄严的金黄色,然后释迦牟尼佛的八十庄严、三十二相是我们比喻都没办法说的,释迦牟尼佛的身体是这么庄严的金色。“世间怙主”,这个世间的怙主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极庄严”,从哪个角度来看的话,没有一点点不庄严或过失的。“极庄严”从哪个角度、哪个方向来看都是非常庄严的,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是真正没办法比的,让人看了又想看,释迦牟尼佛这么庄严的样子,天人开始来的时候是非常傲慢的,因为天人自己也很庄严,身上还带着世间的一点光,但是来听本师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看到释迦牟尼佛心想:太庄严了,佛陀太庄严了!所有天人身上一下就暗淡了,傲慢自然就消失掉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庄严,这是释迦牟尼佛身的功德。还有释迦牟尼佛身上三个位置发出各种各样的光,不用说释迦牟尼佛本人,就释迦牟尼佛发出来的光,这个光的名字和数量都是无量无边的,如果我们心里仅仅是想到这个光,都能消除很多很多的业障,增长很多的福报,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法体是非常庄严的。
“身体宛若纯金色,世间怙主极庄严”是以总略的方式讲本师释迦牟尼佛法体的功德,主要是要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心里记住这样法体的功德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佛陀身密、语密、意密功德是无法言说的,无法观想的,是不可思议的,以前面的“身体宛若纯金色,世间怙主极庄严”为代表,大家随自己的能力尽量观想。我们凡夫人、阿罗汉、菩萨都无法了解,真正的非常不可思议。所以佛陀的功德是讲不完的,具有如此大、如此多功德的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一次修法的对境,我们要认认真真地毗卢七支坐,然后心里好好地观想面前虚空中八个狮子抬着的法座莲花座上面是日月垫,上面端坐着本师释迦牟尼佛,一面二臂,右手触地印,左手结定印,定印上持盛满甘露的钵,佛陀双足金刚跏趺坐,大家可以这样观想。
这样观想的人,他的修法效果是什么样的呢?是和登地菩萨入定的效果一样的,如颂云:“何者之心专注此,菩萨彼者即入定”,这两句是修本师瑜伽来观想佛陀,观想的效果或者功德有多大,这两句就呈现出来了。“菩萨”是登地菩萨的意思,“入定”(根本慧定)这样观想佛陀等同登地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效果,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凡夫人观想一下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不是太难的,非常专业的画家画唐卡都要先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通过画释迦牟尼佛的唐卡来度众生也是不少的,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眷属、大弟子们应该知道释迦牟尼佛具有什么样的庄严相,可我们没有亲眼看过这么庄严的佛陀,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亲自安排画唐卡,唐卡上释迦牟尼佛的样子应该这样画那样画,唐卡就这样将佛陀的庄严身相流传下来。
所以你不会观想的话,就要好好地、仔细地看一看释迦牟尼佛的唐卡,反复看释迦牟尼佛的法相,直到以后不用看唐卡心里就能记住,就能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的虚空中。主要是观想前面所讲触地印的金刚跏趺坐相,其他佛陀的站立、行走、躺卧的形象也可以观想。
[观想的方式]
现在讲一下观想的方式。观想的时候一定不要掺杂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也不要有我想出去、我想做事情、我家里人的事情怎么样、亲戚的事情怎么样等这些想法,这些念头一定要放下,只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的心一定要定在释迦牟尼佛的相上面,就只想这一个,其他什么都不想,不要外散。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烦恼的习气极其重,以这样的方式观想佛陀修习入定的时间很短,有的人从来都没修过,这样的话现在开始修的时候修法的能力应该是很小的,能力不一定那么强,但是烦恼的能力很强,我们习惯了烦恼,烦恼已经“修”得非常好,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一直修的都是贪嗔痴慢疑,这个“修”得已经太圆满了,所以烦恼的能力是很强的。现在开始修寂止的话,这个修寂止的能力应该是很小很小的,但是一方面佛陀的加持不可思议,另一方面我们的心不是铁块也不是木头,心从一个角度来说是很柔很软的,比水要软,很听话的,如果我们好好调整一下,是容易修出来的。心如果是铁块的话,它就会很坚硬,不能随缘变来变去。但是我们的心是你想去某个地方,马上在心里就能显现出这个地方的景象,所以这个心是谁都可以想,谁都可以改。心的能力很强,怎么都可以变得,比如说把水放在一个方方的容器里面,水也是方方的,放在一个圆圆的容器里面,水的形状也是圆圆的,放在一个三角形的容器里面,水的形状也是三角形的,水就是很容易听话、很容易被改变,而我们的心是更容易变的,是比水更容易被改变的。
这样的话,我们即使现在观想不清楚,现在没有办法入定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好好地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方面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有加持,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有信心、有能力,真正的心里对本师释迦牟尼佛非常有信心,这个信心也是有功德的,从这两个角度来说的话,也是容易修上来的。第三个是我们的心比其他的东西都软得多,容易改变,容易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说,以释迦牟尼佛为对境来修寂止的话应该是能慢慢修起来的。这是一个有相入定,有相是什么有相呢?就是我们入定的时候心里观想虚空有释迦牟尼佛的显现,所以是有相寂止,我们暂时这样的一个入定,要好好地修。
开始修的时候,感觉我的烦恼是不是更多了?我原来没感觉有这么多的烦恼,怎么现在修寂止,烦恼反而更多了?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这不是烦恼增长了,是你原来没有注意,因为心总是看外面,根本不去观察自己的烦恼多不多,其实烦恼一直很多,就像煮沸的开水一样不断地冒出来,但是因为不注意自己的心,不注意自己的烦恼,所以不清楚原来自己每天有这么多的烦恼,每天有这么多的念头,所以现在开始修寂止就会清晰地发现自己的烦恼。如果大家在修的过程中出现:“我的烦恼是不是越来越多?我的烦恼是增长了吗?’’这是修寂止的第一个感受——摇动之感受,就像陡峭山的流水。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退掉了,很多修行的人在山洞里面修七天,修不下去了,烦恼太多了,算了吧,不修了,这时候是真正的违缘来了,越是在这种时候越不能舍弃这个修法,更需要坚持修下去。就像抓一匹强壮的马,开始的时候马跑得很快,然后一直在调伏它,慢慢它就安静了,愿意让人牵、让人骑,再坚持一下的话,烦恼少了一点,不是那么严重,烦恼静下来一点,获得的感受就像狭窄山谷的水流,之前的时候心里有这么多烦恼,自己根本不去在意,也感觉不出来,但是现在通过修习寂止,在念头起现的时候,自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就是修法的功德,然后再继续安住来修的话,烦恼更减轻,更少,这种修习的感受就像平原上的江河。再后面继续入定安住的话,烦恼更少,稳固的感受就像没有波浪的大海。后面再继续修寂止的话,烦恼完全停止,这种圆满的感受就像山王一样如如不动,没有达到这种结果之前一定要坚持修下去,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不能放弃入定的修法。所以我们在观想释迦牟尼佛的时候,烦恼来了不能跟着跑,要马上放下这个烦恼,心要在释迦牟尼佛的相上面定住,一直定一直定,这是很重要的。就像打仗一样,烦恼是敌人,入定是对治,现在开始修的时候烦恼能力是很强的,这个时候你不放弃的话,难关慢慢都能过去,难关过去了,烦恼就不像原来那么快、那么大,然后慢慢一步一步的烦恼就弱下来了,这种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修寂止的时候有三个条件,简单来说:第一个是“不外散”,“不外散”就是指我们观想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不自主地想这想那,烦恼的念头一直出现,这是散乱,所以一定不要外散;第二个是“不内收”,内收的话心容易昏沉,慢慢就容易睡觉。所以外面不散乱,里面不内收,散乱和内收是我们修寂止最大的障碍。你不散乱、不内收的话,修入定的效果应该是很好的,入定就是说心在对境(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相上面一直能坚持定住,在心不动的情况下慢慢修,这个心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修起来的寂止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整个修寂止简单来说:不外散,不内收,心平静。
寂止修好再修后面的胜观,寂止和胜观双运再修起来是真正的正行,大乘真正修法的菩提道。所以我们大家现在开始,每天最少修半个小时的寂止,时间充足的话早上修一次、晚上修一次,有两座的时间就非常好,如果是专门闭关修法的人一天修四座,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这样好好地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修寂止的时候要做到心不外散、不内收、心平稳,所有修寂止的方式都包括在这三要点里。我们以释迦牟尼佛为观想对境功德是非常大的,刚才《三摩地王经》里面讲的是和登地菩萨的入定效果一样,是非常了不起的,非常不可思议的,所以大家都暂时这样好好地修起来,安住半个小时也好,一个小时也好,安住完成之后再修结行回向。
[这个回向是]
愿我速以此善根
成就释迦牟尼尊
令诸众生无一余
悉皆安置于此地
善逝如来汝之身
眷属寿命与刹土
殊胜妙相等功德
唯愿我等成如是
这四句也可以念一下,有回向的偈颂、发愿的偈颂,然后后面的吉祥偈都念一下,这是后行殊胜,这样以三殊胜来修非常特殊的寂止。大家在这当中努力一下,这是我们安排的一个共同修法,这样以三殊胜的方式来修释迦牟尼佛的寂止是不用说的。